|
从古典诗词看筝乐的演变
内容提要:古代文人歌咏古筝的诗词较多,本文通过这些诗词中的古筝形制与演奏风格、内涵的描述, 探讨古筝的历史演变, 以期为古筝音乐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。
关键词:弦制演变
琴、瑟、筝、筑、琵琶、阮咸、三弦、月琴、柳琴、火不思等乐器都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各领风骚, 雅俗共赏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 许多乐器今天已经难得一见, 瑟、筑等一些乐器更是被历史淘汰。其中历代不衰, 至今为民众喜爱的, 也只有古筝和琵琶了, 而古琴则因为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地位而受到业界的重视和关注。这些乐器中, 筝与琴的名称前被冠以“古”字, 说明二者的年代之久远。但遗憾的是, 在中国古代音乐专著中, 有关古琴的记载和论述较多, 甚至专节论述, 琵琶的论述也相对较多。对于古筝则着墨较少, 有些中国古代音乐史专著中甚至仅见几次名词, 这一现状至今鲜有改变。更为重要的是今日之古琴、琵琶与古制变化不大,而古筝无论是弦制、演奏技法, 还是乐曲风格与内涵都与古制大为不同, 探究古筝的历史原貌, 对于古筝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。
现普遍流行古筝为二十一弦制, 这一样式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20 世纪60 年代初创立, 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制筝的标准样式。常见的筝曲也多是以优美见长的《高山流水》、《渔舟唱晚》之类,或者欢快的《彝族舞曲》、《闹元宵》等。其实我国古代的筝曲多是表达哀怨之情的, 筝的弦制也是经历了五弦、十二弦、十三弦、十四弦、十五弦, 直到清末最多才十六弦。其它弦数更多的弦制都是在解放后才开始出现的。由于近代西洋音乐进入中国, 音的多少成为音乐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的情境之下, 对筝进行的系列的增弦改革就成了势所必然; 筝曲在古代也以表示哀怨内涵的较多。解放后的破旧立新也使我国的新音乐与传统音乐进一步脱离, 时至今日, 一般非专业中国人已经难以知道我国古代的音乐的原貌, 即使是专业人士也知之甚少, 或者不知其所以然。因我国有关古筝的历史文献不多, 故而本文试图通过古代文人对于筝的歌咏之诗词来一窥其貌。
对于古筝的起源, 有筝源于瑟说: 唐赵磷《因话录》记述:“筝, 秦乐也, 乃琴之流。古瑟五十弦,自黄帝令素女鼓瑟, 帝悲不止, 破之, 自后瑟至二十五弦”。蒙恬( 秦国名将) 造筝说或蒙恬改革说:清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记载:“古筝五弦, 施于竹如筑, 秦蒙恬改于十二弦, 变形如瑟, 易竹于木,唐以后加十三弦。”筑为筝源说: 东汉应劭《风俗通》:“筝五弦, 筑身而瑟弦。”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记载:“筝, 鼓弦竹身禾也, 从竹, 争声。”等。本文不详加探讨, 以目前所见史料, 最早记载筝的文献当为《史记》和《战国策·齐策》。《史记》载公元前237 年, 秦皇下令驱除异邦客卿, 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逐客令, 在《谏逐客书》中曰:“夫击瓮、扣缶、弹筝、博髀, 而歌呼呜呜, 快耳目者, 真秦之声也”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中有“临淄甚而实, 其民无不吹竽, 鼓瑟, 击筑, 弹筝。”故而可以肯定战国之时,筝已经是比较成熟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的乐器。自此而后, 筝也成为了历代文人诗词歌赋中的重要内容。从后汉侯瑾的《筝赋》对筝的讴歌, 到清代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中对筝的演奏描述, 筝一直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比较常见、比较重要乐器。
汉代侯瑾的《筝赋》中, 筝已经是雅俗共赏的乐器了, 而且既能演雅乐, 也能够演奏郑卫之音:“雅曲既阕, 郑卫仍修。新声顺变, 妙弄优游⋯⋯移风易俗, 混同人伦, 莫有尚于筝者矣。”魏时阮的《筝赋》中筝已经成为了众乐的领袖“筝之奇妙, 极五音之幽微。苞群声以作主, 冠众乐而为师”。到西晋时代, 在傅玄的《筝赋》中, 筝已经成为了人性的乐器:“今观其器, 上崇似天, 下平似地; 中空准六合, 弦柱拟十二月, 设之则四象在, 鼓之则五音发,斯乃仁智之器。”
唐宋时期, 描述古筝的诗词很多, 仅白居易就有20 多首, 现摘录几首如下。
《筝》: 云髻飘萧绿, 花颜旖旎红。双眸剪秋水,十指剥春葱。楚艳为门阀, 秦声是女工。甲明银玓瓅, 柱触玉玲珑。猿苦啼嫌月, 莺娇语风。移愁来手底, 送恨入弦中。赵琴清相似, 胡琴闹不同。慢弹回断雁, 急奏转飞蓬。霜佩锵还委, 冰泉咽复通。珠联千拍碎, 刀截一声终。绮丽精神定, 衿能意态融。歇时情不断, 休去思无穷。灯下清歌夜, 樽前白首翁。且听应得在, 老耳未多聋。
《听崔七妓人筝》: 花脸云层鬟坐玉楼, 十三弦里一时愁。凭君向道休弹去, 白尽江州司马头。
《夜筝》: 紫袖红弦明月中, 自弹自感暗低容。弦凝指咽声停处, 别有深情一万重。
《夜闻筝中弹〈潇湘送神曲〉感旧》: 缥缈巫山女, 归来七八年; 殷勤湘水曲, 留在十三弦。苦调还吟出, 深情咽不传。万重云水思, 今夜明月前。
从以上几首诗词可以看出, 唐代古筝应是13弦制, 乐曲情感以哀怨为多。这一点在唐代的众多诗人的诗词中也可以得到应证:
王昌龄的《听流人<水调子>》:“孤舟微月对枫林, 分付鸣筝与客心。岭色千重万重雨, 断弦收与泪痕深。”柳中庸的《听筝》:“抽弦促柱听秦筝, 无限秦人悲怨声。似逐春风知柳态, 如随啼鸟识花情。谁家独夜愁灯影, 何处空楼思明月。更入几重离别恨, 江南歧路洛阳城。”张祜的《听筝》:“十指纤纤玉笋红, 雁行轻遏翠弦中。分明似说长城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