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查干古筝网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【本站新闻】   【联系我们】   【网站地图】   【隐私版权】   【收藏本站】   【设为首页】
首页 古筝文化 中心简介 古筝教学 师资力量 师生风采 筝曲欣赏 百家筝鸣
 
介绍闽筝

  2009/6/23 13:02:14 浏览人数:1710  
介绍闽筝
 
(一)闽筝流行情况

    福建古筝比较集中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漳浦县、云霄县、东山县、诏安县、上杭县、永定县等闽西南绪县份,所以我国古筝界人士习惯称福建筝为“闽南筝”。著名古筝家、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说:“福建筝是‘乐中筝’中的一枝古老朴素、清奇淡雅、独具特色的,如同福建水仙花一样是雅俗共赏的奇葩。”

    所知,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,闽西南各县盛行着一种民间器乐合奏。诏安县称为“古乐合奏”,云霄县称为“合乐”,东山县称为“和乐”,闽西各地多称为“汉乐串”。这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的最突出特点是,以古筝做为主奏乐器,领头定拍,尤其在诏安和云霄两县最为讲究。已故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李佺民先生,在五十年代来闽采访的报告里,有一段文字记述:“古乐,是诏安、云霄流行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,其中古筝是主要乐器,它也可单独抽出来作为独奏乐器。这地区与广东潮汕很接近,但古乐的音乐风格又和广东音乐不同,另具一格,优美、幽雅。据说古乐保存着丰富的曲目,现在云霄还有一百多个古乐演奏组织。”历来,闽南一带四季乐事不断,逢年过节、农时庆典、迎神祭祖、以及婚丧喜事,无不合乐取欢。真是“管弦喧夜千秋岁,罗绮填街百和香。”宋·晋江梁克家《采山》载:“中架棚台,集俳优倡妓,大合乐其上。”以及文人墨客们的“消闲伴茶具,支倦得琴床,为问山齐士,进宵吟兴长”(崇祯十二年长汀沈士衡)的行乐助兴度日。这些都促使民间器乐活动更加频繁而日益兴盛,也给闽南古筝音乐的流传和发展,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

    清朝至民国初年,在诏安、云霄、漳浦、东山一带古乐演奏极为盛行。诏安城内有八街,街街都有古乐馆社,其影响最大的算是“四也”乐馆和张永固先生组织的“留香”乐馆了。乐馆以乐会友,夜临乐声四起,热闹非常。张永固先生自操古筝,还配有弦、竹弦、洞箫、小三弦、双清等乐器和合。演奏者七、八人,多至十多人。他们不奏潮乐,只崇古乐,有时还加入曲笛随唱昆腔助乐。云霄县和漳浦县“合乐”活动也非常频繁。民国年间至五十年代初期,云霄全县大多数乡社都有古乐组织和活动,但古筝在乡社的“合乐”中已不多见了。唯城内的“振德剧社”的古乐合奏,有陈友章先生主奏古筝,古朴淡雅,还保留着浓郁的传统韵味。

    由于古乐合奏在闽南延年不断,成为当地百姓音乐生活的重要内容。同时也培养出许多智技很高的艺人。所知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,各秒年3都涌现出许多弹筝能手,进云霄、诏安两县就有几十个人。诏安有蒲水缸、林红光、高仔力、龟板禹、沈祖舍;云霄有汤国诚、陈友章、汤敬贤、汤启超。在诏安还有一个“张”姓的家族,从清朝光绪年间(约公元1875年)到五十年代,筝技代代相传,在当地颇有影响,誉称“张家筝”。张家筝大约始于公元1890年以后,先后有张俞、张柱辰、张永固、张确、张学海等人。五十年代,诏安还有许多弹筝的人,有许大廷、李戊午、沈端仁、吴作钦。上杭县有胡焕孚,云霄县有方强民等。因为地处沿海,闽南筝人也相继投居南洋各国,知有陈旬卿、吴育、许淑钦,以及近期带徒回乡演奏的新加坡“维新筝苑研究社”社长陈维新先生等人。


(二)闽筝的历史衍变

    明·弘治年间(公元1488年),福建长汀李贞夫的一首诗,足可证明距今四百其实多年,福建西部地区已有人弹筝了:“我有朱丝弦,惯读太古音,……临风歌一曲,送子建溪寻……”(李贞夫《纳庵诗集》)诗中“朱丝弦”句,我认为指的就是古筝了,因为古人多用朱丝弦来描述古筝乐器。引两段唐诗作证:唐·王p《夜坐看p筝》:“朱弦一一声不同,玉柱连连影相似……”。唐·卢纶《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》:“微收皓腕缠红修,深遏朱弦低翠眉”。
下面再引一段清朝诗句,清·杨希闵《戊辰酬唱草》“……家藏筝笛时一出,广庭奏乐开轩扉。”从清同治六年(公元1868年)福建道员杨希闵的诗文,联系以上资料,可以证实,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间,古筝已在福建各地长期流行着。

    古时长江以南住着氏族部落,统称古越族,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称为东越,经济、文化都很落后。由于北方荒年、民族冲突、连年战争,使中原地区大部分时期处于混乱局势,民不聊生。正是历史上几次大动荡,促使他们离乡外迁,大规模的向南移动。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四世纪,中原人从河南的颖川、固始、光州一带迁到长江南岸的徐当、繁昌一带;第二次发生在公元五世纪,数千河南人,经过长时间移徙,来到福建山地的闽西南。这一批客人在福建居留了三、四百年。约在公元1276年之后,南宋末年,又从福建西南部一带的宁化、长汀、上杭、永定、平和、漳浦、龙岩移徙到广东的大埔、梅县,以及台湾等地,形成了第三次的大移迁。这些南迁的中原人士,也有一些世家大族,有较高的文化知识,客观上起了传播中原文化的作用,使本来很落后的闽西南地区逐年繁华起来。中原古筝音乐最有可能也随着中原人士的南迁,而传播到闽西南一带。

    此外,唐垂拱二年(686年)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带领中原人士入闽南漳州;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朝、王审知带兵入闽,后称闽王;南宋末年大批中原官僚奔离临安来闽。这些都和传播中原文化艺术有密切关系。另外,北方艺人,尤其是中原艺人来闽卖艺者历朝不断。严坦叔《观北来倡优诗》:“见说中原极可哀,更无飞鸟下蒿莱,吾侬尚笑唱优拙,欲唤新翻歌舞来。”这是一种艺术交流的方式,古筝音乐夹中传播,也是有可能的事。

    福建“古乐合奏”的历史,实际上就是闽筝史,“古乐合奏”以古筝为主奏的演奏形式,相似于河南板头的“中州古乐”和“弦索雅乐”,可谓共气连枝,一脉相承的姐妹乐种。闽南筝和我国著名的河南筝、山东筝、客家筝、潮州筝、武林筝实是同宗同祖,同源分流,都可能是出始于古老的秦筝。


(三)闽筝富于特色的技法

   (1)连勾法:中指连续两次勾弦而形成的技法,称“连勾法”。有的闽筝艺人称这种方法为“轮指法”。此法在已发现的传抄传统闽筝工尺谱里,有的只标出一个简单的pp符号。但更多民间传抄谱里没有标出任何符号,完全凭筝人自行应用。下面引《铺地锦》片段,从中可以看到连勾法的运用规律和连勾法的应用效果,以及它和工尺谱、简谱之间的关系。

   《铺地锦》工尺谱、简谱、“连勾法”的实际演奏谱,三谱对照如下:

(此处一表)

    从上方谱例看,配用“连勾法”后的曲调,除了第二个音移低八度奏出之外,还增了第三个音,形成加花润腔,丰满曲调、增或节奏的效果,使本来简单平淡的旋律线条,相应起了变化。但更值得重视的是:第二个音虽然移低八度奏出,若不认真听,尚不易分辨出,它对装饰曲调、美化旋律、变换节奏、渲染旋法有很重要的意义。为了谱面干净,不另制“连勾法”的专有符号,全部以实音记谱,如上例《铺地锦》的实际演奏谱。

   (2)截音法:顾名思义,把余音截止的一种方法,称“截音法”。其法有二:(一)右手弹弦得音后,顺势用手掌的鱼翅部位(即侧部),迅速按住已发响的琴弦,使余音截止。(二)右手弹弦得音后,左手迅速的雁柱(码子)的右边按住发响的琴弦,使余音截止。截音的符号是pp。如下面《蜻蜓点水》选句:

(此处一表)

   上方谱例的截音,适用于第一种方法弹奏。下面《蛟龙吐珠》谱例,适用于第二种左手过雁柱的按弦法弹奏。

(此处一表)

   上面两谱例所用的截音法,都不是单纯的起着休止符的作用,而是各自起着增强乐曲的主题内容。在《蜻蜓点水》一例,截音法塑造了轻快活泼、顿挫跳跃,对迂曲情绪的刻画起了十分明显的作用。而在《蛟龙吐珠》曲中,它又塑造蛟龙飞舞,闹中取静的效果。

   (3)跑马法:连续快速勾搭而形成的一种技法,称为“跑马法”。这名称来于闽南民间,兄弟筝派没有起用此名。因为反复快速勾搭时的手形似马奔跑,视其形取其名。在运用此法时,尚可随时移位弹奏,触弦的位置可以左右来回,使音色、音量有所变化。在运指方面,则要求勾搭的密度快而匀。高低八度互相衬托辉映,音色丰富而柔和,起着相似于北派筝的“劈托”“摇指”的作用。在闽南古传筝谱中,没有见到跑马法的特有符号,纯属即兴运用的一种指法,民间艺人多根据拍子的速度和时值而自由勾搭。下面两小节,可用跑马法弹奏:

    (此处一表)

    不另制“跑马法”的特殊符号,演奏者可视乐曲的情绪而酌情运用能够。在谱面上有pp连续的勾搭记号,可以视为跑马法。

   (4)点滑音:下滑音用点弹的方法来表现,刹那间形成了急促的下滑音,称为“点滑音”。点滑音不同于通常的点音,而是滑中有点,点中带滑,“滑”“点”相互交错,别具一格。在谱面上很难断死哪些音符是“点”弹,哪些音符是“滑”奏。为了弃繁就简,不另制点滑音的特殊符号,只用全国各筝派通用的上p下p滑音符号,演奏者可以在注有滑音符号下的音符,视其曲情,随意应用。部分闽南筝人,大量运用此法,奏出了独特的效果。它也可以与那些轻揉慢按的手法交替穿插并行,显得缓急相济,妙趣横生。此法的运用,对树立闽筝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
    以上,对于闽筝史和技法,作了初步、概略的探索。虽有丹心,只解寸意,加上学识所限,不妥之处,在所难免,欢迎指教。(陈茂锦
发 表 评 论
网  名:
评论内容: